The Leading Chinese Theatre in Australia
澳大利亞最具影響力的中文話劇團
采编/华轩剧社 Evelyn吴欣
今年年初,华轩剧社公开招募演员,刚从国内搬到悉尼的叶维丹报名参加,并凭着出色的表演拿下了《雷雨》中鲁侍萍这个角色。
时光倒退6年,叶维丹还在悉尼。她和艺术总监梁焜琰一道给王惠莉、胡玲荪导演写信,邀请他们担任华轩剧社的驻团导演;那一年,她担任了王惠莉导演的助理。
时光退回到2003年,一群热爱话剧的学生聚到了一起,决定成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剧社,并排演第一部话剧《让我爱一次》;那一年,叶维丹担任了导演。
归去来兮,一切皆离不开“梦想”二字……
叶维丹在上海长大。十四、五岁的时候,她爱上了昆曲。每周六她都骑半小时自行车去上海昆剧团,花上5块钱看一场昆曲。上海昆剧团在绍兴路上,是一幢小洋房,前面有一级级台阶,顺着高高的台阶走上去,就能走进剧场。当被问到为什么会费这么大的劲去看一场昆曲,她回答道:“我从小就喜欢剧场的感觉,喜欢镁光灯下的感觉”。
初三的时候,叶维丹决定将来报考戏剧学院。于是,每一个周末,她都跟随上海戏剧学院的老师学习表演,进行台词的专业训练。4年时间里,她演话剧、演小品,积累了丰富的舞台经验。
高中毕业后,叶维丹同时被中央戏剧学院和上海戏剧学院的四个系录取,其中就包括她心仪已久的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。可是同一时间,她也拿到了澳洲签证。是进入自己梦想中的学府深造,还是趁着年轻去体验外面的世界,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。最终,她选择了后者。
于是,在这一年,叶维丹在悉尼认识了华轩剧社现任艺术总监梁焜琰。她们和一群对剧场和戏剧怀有无限热爱年轻学生一道,成立了华轩剧社。受过专业表演训练的叶维丹担任了《让我爱一次》的导演,剧社终于在悉尼观众的见证下迈出了第一步。
当叶维丹的同学在国内的戏剧学院开始学习的时候,她也利用在悉尼大学读书的课余时间,继续着一个未完成的梦想。
人们常说“士别三日,当刮目相看”,现在的华轩剧社与九年前当然也不可同日而语。辞掉国内工作返回悉尼的叶维丹,为了回到剧社,和所有的应征者一样,在官网上提交了报名表,并且参加了公开面试。
这次回来,叶维丹看到了华轩剧社惊人的成长。无论是演出艺术水准的提高、演员表演风格的形成、后台制作团队的专业化,还是剧社与其他社团、媒体的关系的建立,都让叶维丹感到吃惊:剧社在走向成熟。而她,也将带着更加丰富的人生历练重返梦想的舞台。
鲁侍萍相对沉重一些,她可能不是曹禺最喜欢的一个人物,也不是《雷雨》中具有反抗精神的一个人物。但是在整出戏中,我认为她是人生历练最沉重的,最压抑的一个人。她的一生很简单,一半奉献给了自己的爱情,另一半奉献给了自己的孩子。可是没有想到她的爱情遭到了背叛,发生在孩子们身上的悲剧也和自己年轻时不幸经历有关。当周萍和四凤都死去的时候,她人生的支柱就这么坍塌了。
挑战有很多,比如说年龄。鲁侍萍是一个快50岁的人了。所以形体、说话的感觉是很不同的。说话时的嗓音我希望能够压得更低一些,在表演上我会努力克制。
《雷雨》的排练中是很辛苦的,因为很多戏都是“大激情戏”,有很多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,感情的跌宕起伏。前几天有人问我:为什么每次排完戏你都不和我们一起吃饭呢?我说:“我累死了,我想赶紧回家!”
现在回首看9年前的《让我爱一次》,那时的我更多的是和演员们分享如何把一个角色演好,对整个后台的工作都没有考虑得很多。现在,我对导演的理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。
以后如果有机会我会很愿意尝试去做一个导演。做导演比演员要辛苦很多。导演要考虑很多事情,包括对剧本的整体把握,对所有演员的表演,和整个制作团队的沟通。我觉得导演才是一出戏的灵魂,导演需要有全局感,是能够掌握全局的人。这样才会有一出完整的作品在舞台上呈现。
对《1980+》我很好奇,因为它是华轩剧社第一次尝试先锋剧,应该会很有意思。如果当初没有选上鲁侍萍,我可能会去尝试“佟若明”这个角色,因为从工作经验上讲我和她有相似的背景,而且她有一定的人生历练了,饰演这么一个角色会比较有挑战性。
语言是话剧之本,台词,台词的表现能力很重要。《1980+》中的这些演员语言功底都还是非常不错的,再加上全新的舞台呈现形式,它所呈现出的艺术效果和《雷雨》一定是截然不同的。我很期待,也一定会去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