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he Leading Chinese Theatre in Australia
澳大利亞最具影響力的中文話劇團
身兼多职的郭子庆是剧社的“台柱”之一。从2009年出演《威尼斯商人》中的罗兰佐开始,4年的时间,他已成长为华轩剧社的执行制作人。除此之外,他还担任了《雷雨》的制作人,媒体宣传部的设计主管,蒲蕾制作《1980+》的剧本改编者之一,并且在《雷雨》中出演大少爷周萍。
才华横溢而又勤奋努力的他,孜孜不倦地为剧社奉献着自己的时间和精力,大到剧本的选择,小到每一张海报的设计,处处都有他的心思。对艺术和华轩剧社的感情是他不断为剧社付出的强大动力。
06年2、3月份的时候我的好朋友王鑫阁、王琰已经在剧社了。那时剧社遭遇到很大的困难,导演胡老师(王惠莉导演的爱人)病重,剧社的成员轮番值夜班照顾胡老师。有时候她们回到家整个人都是木的,基本上不和我说话;她们还会在家里炖鸡,然后给胡老师带过去。那时候我非常不理解这些,心想:至于吗,不就是参加一个剧社,认识这么短的时间,有必要搞得这么伤感吗?
后来我加入了剧社,慢慢的这些都能理解了。剧社就像是一个家,有一群充满激情、热情和创造力的年轻人。每次大家一起排练、吃饭都像是家人聚会,总能让人开怀大笑,忘记所有学业、工作带来的压力。每年排戏,所有的人冲着一个目标努力的日子是很让人难忘的。王鑫阁说过:“剧社就像是毒品,你越是投入感情和精力,就越是离不开她”。现在我是深刻体会到了。
在华轩让我感动的人有很多很多,但是王慧莉导演(王老师)是不能不提的。王老师喜欢的东西都是很经典的,比如《威尼斯商人》、《德龄与慈禧》、《钦差大臣》,还有今年的《雷雨》。而王老师也和经典一样,她对舞台的尊重、对艺术的严肃态度正是我们这些年轻人缺少的。王老师已近80岁高龄了,每周六排练,她总是提前到达排练场等着大家,她也鼓励演员利用课余时间到她家去排练。
王老师给了我很多艺术上的启迪。我觉得自己很幸运的地方是,在对戏剧一无所知的情况下,可以跟着王老师一点一点的学,从基本功抓起,理解话剧和表演。和经典接触得越多,我就越发意识到自己的浅薄。话剧里面有太多剧作家的思考——关于爱、恨、嫉妒、欲望这些人类最普遍的情感。如果不是因为出演角色,我恐怕是不会去思考这些问题的。而在思考的过程中,王老师是我的引路人。
在一开始,我觉得我并不适合饰演周萍,因为我在这个角色上找不到任何让人触动的地方,甚至连“同情”都谈不上……王老师有一天告诉我:“在她眼里,周萍虽 谈不上是个负责人的男人,而他却是时代悲剧所诞下的可怜孩子。”后来,随着排练的深入,我开始尝试用他的思维方式去思考,我越来越能够理解周萍,在当时社 会 的重压下,他也不过是无奈的妥协于家庭与时代罢了。
我和四凤的扮演者黄茜韵台下是很好的朋友,我对她是很尊敬的。今年《雷雨》中有一些表现周萍和四凤亲密关系的戏,所以有些尴尬。为了克服这种尴尬,我们从最基本的练起,比如说拥抱,在排练的时候牵着手聊天、对台词,让自己去习惯对方。
尽管是这样,上周排练结束后导演和艺术总监还是觉得我们俩之间的“感觉”不够,尤其是到第三幕,我们的行为还不够“触怒”鲁大海。在最近的排练中,我们对这一部分进行了改进,具体的细节还是不要透露了,希望大家能够到剧院去感受这部戏带给大家的情感体验。
从剧社招新开始,每天5个小时的睡眠,对我来说算是比较“充裕”的。如果每周的时间都分成100份,那么有40份的时间我给了剧社:每天回20多封邮件,打十几通的电话,发无数个短信。到6月初的时候,我在剧社的邮箱里已经有了近2000个邮件的thread。华轩对我来说已不是每周六的一次狂欢,而是工作,是我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存在的一种责任。
有人会说,郭子庆,你怎么在一个剧社花上那么多时间。但是我不这么认为。剧社里有很多人,为剧社工作就相当于陪朋友了。对我这个离不开朋友的人来说,这本来就占有生活很大一部分比重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