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he Leading Chinese Theatre in Australia
澳大利亞最具影響力的中文話劇團
莊周夢蝶
原文:昔者莊周夢為胡蝶,栩栩然胡蝶也,自喻適志與,不知周也。俄然覺,則蘧蘧然周也。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,胡蝶之夢為周與?周與胡蝶,則必有分矣。此之謂物化。《莊子·齊物論》)
(圖片來源:百度圖片)
莊周夢蝶,典出《莊子·齊物論》,大意為:曾經莊周夢見自己變成胡蝶,非常生動逼真,感覺到非常愉快和愜意,而並不知道自己原本是莊周。突然夢醒,驚惶不定間方意識到原來自己是莊周。不知道是莊周夢中變成蝴蝶呢,還是蝴蝶夢中變成莊周呢?莊周與蝴蝶必定有區別。這就可叫做物、我的交合與變化。
(圖片來源:百度圖片)
莊周夢蝶實則為莊子提出的一個哲學論點,人為人不可能確切地區分真實和虛幻,從而提出了物化的觀點。在一般人看來,一個人在清醒時所見所感是真實的,夢境是幻覺,是不真實的。而莊子卻不以為然。雖然,醒是一種境界,夢是另一種境界,二者是不同的;莊周是莊周,蝴蝶是蝴蝶,二者也是不同的。但在莊子看來,他們都是一種現象,僅是“道”運動中的一種形態,一個階段而已。同時,莊子在用一個簡單的寓言說明了一個人類最沉重的疑問,即生死問題。表面看,莊子永遠活潑瀟灑,然而從實質上莊子認為生的痛苦中不難看出,其哲學的人生觀前提是持“有待”的悲觀態度的。在這種有待的悲觀宿命論基礎上,生的痛苦,人生的無常,不免在“莊周夢蝶”中音樂流露出“人生似幻化,終當歸虛無“的對人生真實性的懷疑。莊子將人的存在問題設置於夢境中,其實也是借寓言影射“人生如夢”。莊子從夢中清醒,珍視而執著人生,所以便覺人生的短暫與生命的易逝,短促的人生就顯得難以把握和難以認清,因此便會產生虛幻的感覺。
(圖片來源:百度圖片)
雖然故事極其短小,但由於滲透了莊子詩化哲學的精義,成為了莊子詩化哲學的代表。也由於它包含了浪漫的思想情感和豐富的人生哲學思考,引發後世眾多文人騷客的共鳴,成為了他們經常吟詠的課題。
大劈棺
大劈棺是由明朝小說家馮夢龍《警世通言》里的《莊子休鼓盤成大道》改變而成。
“莊周得道,路遇新孀扇墳使干,以便改嫁;莊周因此回家試探己妻田氏,偽病死,成殮,幻化楚王孫,攜一家僮來家。田氏見王孫,頓生愛慕,擬嫁之,洞房中王孫呼喚頭痛,謂私人腦髓可治。田氏乃劈棺取莊周之腦,莊周突然躍起,責罵田氏。田氏羞愧自殺,莊周棄家而走。”
故事講述的背景為莊子得道之後,在路途中遇到一名寡婦蹲在新墳前,拼命搖扇以便將墳上濕漉漉的土煽干。女子解釋說,墳中是他剛過世的丈夫,丈夫臨終遺言要等墳上土干后她才可以改嫁,然而女子等不及了,於是猛煽墳土,讓它快乾以便可以早日改嫁。莊子聞言,為之語塞,感嘆夫妻恩愛,也是明日黃花。然而他仍然施了一法,幫助婦人使墳墓的士很快的乾枯。回家后,莊子與其妻子提及此事,妻子田氏不僅責備莊子幫助不知廉恥的婦人,并信誓旦旦地說自己絕不可能做出這樣的事。於是,為了驗證其妻子許下的承諾,莊子便設了局以試驗妻子。
(圖片來源:百度圖片)
該传统剧目《大劈棺》(又叫《蝴蝶梦》)的演出而广为流传,京剧、微剧、汉剧、秦腔、河北梆子等剧种均有該劇目。然而相關史料證明,最遲在明朝晚期,莊周試妻的故事是經由小說家及佛教改編《莊周夢蝶》轉型而來。而在《大劈棺》中,其主要探討了封建社會女子無夫便難以繼日、寡婦急於再嫁的心裡,質疑和諷刺了封建社會的婚姻中,男子的絕對權威和自私,驗證了千古婚姻的核心價值。